專任師資 | |
姓名 | 紀 志昌(特聘年輕學者102.8.1~105.7.31) |
聯絡電話 | 07-5252000#3068 |
電子郵件 | chichang@mail.nsysu.edu.tw |
職稱 | 教授 |
授課領域 | 中國思想史、中文思辨與表達(原大一國文)、六朝學術與文化、南北朝宗教與思想、高僧傳 |
研究專長 | 魏晉玄學、六朝學術與文化、三教交涉、中國思想史、世說新語 |
簡介 |
---|
我近十年來的研究,乃著重於六朝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課題等方面,其中就「論辯文化」而言,乃先將文獻中有關南朝談辯的記錄作出歸類、統整,藉由詳實的史料引述,證明了「南朝清談」是隨著歷史推移而變化、且在多元文化因素交涉影響下發展的結果,以此切入重要論辯文獻於措詞、結理、思維、蘊義等方面的考察。經研究發現,相較於某種線性而單一脈絡化解讀的學術傳統,通過論辯語言的分析,更易於呈現出文化、哲學、宗教等發展在歷史斷面上的多元性與複雜性,從而在「形式」與「內涵」上展現出某種「複合」式(ambiguity)的特質。透過文化擇取、介入因素的觀察,在相對性的義學較析中,亦可進一步探掘論辯過程中「話語權」的結構與文化效應。這說出談辯文化的研究本色,並不僅只於指陳話語爭鋒的表象,或流於格套化的規範式解釋而已,更可鬆開某種主觀而帶有辨正思想的批判研究思維導向,而能如實地在文化歷史「讓在」式地自我述說中,客觀地尋繹「三教交涉」在多元論題中分合衍進的前後脈流及各種思維發展之可能。近期則復從梁代清談之「二諦義」及其與「三諦」思維交涉的探討,補足了「南朝清談」的一塊重要拼圖(2019)。於此同時,亦順將與論辯文化主題相關之成果,透過科技部學術專書寫作計劃的補助,重新整合改寫成《南朝清談──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在南朝的發展》,全書共35萬字,業已經臺大出版中心「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」於2020年4月出版。本書亦獲109年度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專補助。 至於「三教交涉」方面,我繼承往年之「敬王論爭」、「白黑論爭」、「達性論爭」、「辨宗論爭」、「袒服論爭」、道佛之「通源論爭」之系列研究(2008―2011),先後就「踞食論爭」、「戒殺論述」、「形神生滅論爭」、「《易》學與儒、佛交涉」等課題加以探討(2012-2015)。此後則續以蕭子良為代表的「永明佛教」、蕭梁父子之文義集團等為主要範圍,考察當代「禮懺文化」之形成與特質。這一部分的成果包括蕭子良《淨住子》引經撰述觀點之考察、懺法與祠祀信仰的交涉、南朝禮懺之型態與發展歷程、當代懺法與「捨身」所反映之家國關懷思維等。(2016-2019)。近期則就佛教文化與「氣思維」、「物性」問題的交涉作出研討(2020)。 |
計畫類別 | 年度 | 計畫名稱 | 參與人 | 職稱/擔任之工作 | 計畫期間 | 補助/委託或合作機構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國科會計畫 | 2016 | 六朝士大夫的佛教懺悔思想與文化研究─以「擬聖」徑路為主所作的考察(三) | 紀志昌(特聘年輕學者102.8.1~105.7.31) | 2016.08 ~ 2017.07 | 科技部 | |
國科會計畫 | 2015 | 六朝士大夫的佛教懺悔思想與文化研究─以「擬聖」徑路為主所作的考察(二) | 紀志昌(特聘年輕學者102.8.1~105.7.31) | 2015.08 ~ 2016.07 | 科技部 | |
國科會計畫 | 2014 | 六朝士大夫的佛教懺悔思想與文化研究─以「擬聖」徑路為主所作的考察(一) | 紀志昌(特聘年輕學者102.8.1~105.7.31) | 主持人 | 2014.08 ~ 2015.07 | 科技部 |
國科會計畫 | 2014 | 南朝士大夫的佛教懺悔思想與文化─以蕭子良法集為基礎所作的探討(二) | 紀志昌(特聘年輕學者102.8.1~105.7.31) | 主持人 | 2014.08 ~ 2015.07 | 科技部 |
國科會計畫 | 2013 | 南朝士大夫的佛教懺悔思想與文化─以蕭子良法集為基礎所作的探討(一) | 紀志昌 | 主持人 | 2013.08 ~ 2014.07 | 科技部 |
國科會計畫 | 2012 | 「後清談」綜考─清談於南朝發展的歷史建構與文化影響研究(二) | 紀志昌(特聘年輕學者102.8.1~105.7.31) | 2012.08 ~ 2013.07 | 科技部 | |
國科會計畫 | 2011 | 「後清談」綜考─清談於南朝發展的歷史建構與文化影響研究(一) | 紀志昌 | 主持人 | 2011.08 ~ 2012.07 | 科技部 |
國科會計畫 | 2009 | 「名教」與「佛教」—晉宋時期之「儒/佛」交涉及其「後玄學」意義研究:以二家對教化問題之三大面向的詮釋為主 | 紀志昌 | 主持人 | 2019.08 ~ 2011.07 | 國科會 |
國科會計畫 | 2008 | 「道家之唱,得意之說」—謝靈運〈辨宗論〉「頓悟」義「折衷孔釋」之「後玄學」意義初探 | 紀志昌 | 主持人 | 2018.08 ~ 2019.07 | 國科會 |
國科會計畫 | 2007 | 詮釋異變與三教交涉:六朝「後玄學」研究的一個可能面向--以「達性」論爭為例 | 紀志昌 | 主持人 | 2017.01 ~ 2018.07 | 國科會 |
類別 | 年度 | 獎項名稱 |
---|---|---|
校內榮譽 | 2022 | 國立中山大學111年度學術研究績優教師 |
校內榮譽 | 2021 | 國立中山大學110年度學術研究績優教師 |
校內榮譽 | 2020 | 國立中山大學109年度學術研究績優教師 |
校內榮譽 | 2019 | 國立中山大學108年度學術研究績優教師 |
校內榮譽 | 2018 | 國立中山大學107年度學術研究績優教師 |
校內榮譽 | 2017 | 國立中山大學106年度學術研究績優教師 |
校內榮譽 | 2016 | 國立中山大學105年度學術研究績優教師 |
校內榮譽 | 2014 | 獲聘擔任中山大學103年度教學領航教師 |
校外榮譽 | 2013 | 102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|
校內榮譽 | 2013 | 國立中山大學102年度學術研究績優教師 |
校內榮譽 | 2013 | 國立中山大學特聘年輕學者(102學年度至104學年度) |
校內榮譽 | 2012 | 國立中山大學101年度學術研究績優教師 |
校內榮譽 | 2012 | 國立中山大學101學年度教學績優獎 |
校內榮譽 | 2012 | 文學院101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 |
校內榮譽 | 2011 | 國立中山大學100年度學術研究績優教師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