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中文

:::
標題:
明代等韻家之反切改良方案及其設計理念
作者:
王松木
作者說明:
內文:
〔摘 要〕
反切研究是個古老的課題,當代音韻學者研究反切,大多從「語音史」的角度著眼,將反切定位為客觀標記語音的符號,並透過「繫聯法」或「比較法」歸納古音音類、觀察音類間的歷時分合關係。本文旨在考察明代等韻家所提出之反切
改良方案,以桑紹良《青郊雜著》(1581)、呂坤《交泰韻》(1603)、金尼閣《西儒耳目資》(1626)三家所創製之切語用字為考察對象,但卻不再將重點放在音類考究與音值擬測上,轉而從設計的角度著眼,改採「音韻思想史」的路徑,試圖站在切語設計者的立場思考,剖析影響切語用字選擇的制約條件及其排列順序,
藉以凸顯不同反切改良方案之差異所在,並闡釋其中所蘊含之設計理念。
本文從兩個層面進行論述:首先,參考唐納‧諾曼(Donald A. Norman)的「情感化設計」理論,分別從「本能層次」、「行為層次」、「反思層次」(reflective level)三方面,發掘可能影響切語用字的制約條件,特別留心:明清等韻家創製切語時,除了考量如何使切語更能切合現實語音、更易於識別與拼切之外,是否還進一步考慮到「反思層次」的制約—即等韻家個人之音學思想是否對切語用字之選擇造成影響。其次,借用「優選論」(Optimality Theory)的操作模式,試著調整各種制約條件之等級順序,以形式化的直觀方式,展現各家反切改良方案之歧異所在,並解釋明清反切改良方案為何如此多種多樣。冀望透過本文之研究,不僅能進一步釐清反切標音法的改良歷程,更能深入瞭解明清等韻家對音韻結構及語音生成
模式的認知。
關鍵詞:反切、等韻、音韻思想史、情感化設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