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中文

:::
標題:
從出土文獻的通假現象看「改」字的
作者:
魏慈德
作者說明:
內文:
 《說文‧三篇下‧攴部》「改,更也。從攴己聲」,認為「改」是一個從「己聲」的字。然若從今日發現的楚簡文字看來,「改」並不從「己」,而是從「巳」,作「攺」形。這點可透過楚竹書與傳世古書中有「改」字句的相同內容比對而得知。其次在出土文獻中「攺」字常通讀為從「已」聲之字,而不見通讀為「己」聲,加以「改」為見紐之韻字,「已」為餘紐之韻字,見、餘二紐在楚簡中常見有諧聲的現象,進而推知「改」在先秦時乃從「已」聲。這點還可從甲骨卜辭及青銅器銘文中的「改」字都作「攺」形,且都有「已然」的意思得到佐證。

        「改」這一字形在隸書中出現的時間較晚,推測是在王莽時的「攺」一詞之前。而戰國簡牘的「攺」所從的「已」聲,由於和「也」字形似,且都可當語尾助詞,故時有被錯釋的情形出現。不僅如此,從己與從巳偏旁的字在小篆或隸書中也都有訛變的情形,如「起」字在楚簡中都作從「己」聲,但在小篆及隸書中卻變作從「巳」。而小篆中還有一個「」字,在文獻中又可通讀為「咍」,知其當從「已」聲,然而在小篆中卻作從「己」形。

關鍵詞:改、攺、巳已己、關雎之改、通假現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