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中文

:::
標題:
亂離與歸屬──清初文人劇作家之意識變遷與跨界想像
作者:
王璦玲
作者說明:
內文:
 對於親歷明、清鼎革的傳統中國士人,尤其是那些懷有某種「前朝意識」與「遺民情結」的士人而言,由明入清,伴隨著輿圖換藁而來的,不只是政治立場的新定位,同時也是價值觀念、情感世界與生活方式的選擇。甚至從某種精神意義來說,他們在「自我想像」的層次中,常憑藉著意識之流動,進行著一種「時」「空」界域的重構。無論是隱於市井,還是遁入山林,始終處於「生」或「死」之意義辯證的遺民,就其為前朝之所「遺」的身分而言,實際上選擇的,是另一種形式的「死」;而就其為新朝之「逸」的邊緣身分論,其實也可說是另一種形式之「生」。尤其在世變滄桑的動盪中,明清之際的文人,經歷了國破家亡、身世飄零與人世無常的迷惘,在劇作中反映了一個極其特殊的心靈傾向。亦即在來自時代變遷的動盪擾攘,以及個人之出處困頓等外緣條件的錯綜影響下,他們找不到自己生命安頓的中心,亦無法感受世界之希望。他們不僅面臨了時空的消逝錯置、正統的替換遞嬗,甚且顛覆了對於實存世界的既有認知,因而在洩漏心靈狀態的創作中,展現了「迥異於常」的內涵。而在這些迥異於常的「跨界想像」中流動的心靈,不論其內在的特質,有多少是出於時代環境的形塑,或源自時代精神的共同性,有多少是出於作家個人特殊情志的發展,在在都表現了一種對此一「非現實性」世界的眷戀與執著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若進一步探究戲曲中「意識表徵」與「跨界想像」之運用所達致的效果,則可發現清初劇作家如何藉深化戲曲中的時空想像的藝術特質,來敘寫其心靈漂泊與追尋的軌跡。本文所選擇的劇作實例,如丁耀亢《化人游》中所呈現的幻游變異與幽邈之思;黃周星《人天樂》中對於典型文人幻想樂園的塑造,以及尤侗劇作《讀離騷》、《弔琵琶》、《桃花源》、《鈞天樂》中所透露出的逐臣之恨與出世寄託,在不同程度上都展現了清初文人揉合儒、釋、道三教思想的人生態度。而這種人生態度,事實上呈顯了此一時期處於特殊心態中的傳統文人,其人生價值追求的兩個側面:一是如何在充滿痛苦回憶的現實生活處境中,安頓徬徨的自我?一是如何透過「救贖」的可能,想像一種重建「破碎的自我」與「世界」間的關連?而這兩個側面,正好在「時間」與「空間」的意義上,形成了某種對照:即「過去已失落之理想的追憶」相對於「未來理想之追尋」;「入世的現實羈絆」相對於「出世的精神呼喚」;「外在歷史遺跡之遞嬗」相對於「內在心靈空間之轉化」。

關鍵詞: 明清、遺民、跨界、離散、意識變遷、認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