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中文

:::
標題:
儒家「無為」思想發展譜系及其中心意義試詮
作者:
陳靜容
作者說明:
內文:
檢視目前針對「無為而治」議題進行討論的研究成果,其主要目的不外乎二: 
一即如劉笑敢主張「儒家不能以道家為忌」的融通性理解,強調儒道「無為」思 
想其實具有共同的時代關聯,不必定要截然二分;另一則是關注於儒道思想本有 
天道、人性、治術等觀點上的差異,自然「學理不同,各具面目」。這兩種研究型 
態雖然目的不同,然討論重點均落於儒道思想之「本質意義」的考核上,著重儒 
道「無為」之內含意義的掘發。不過,一思想觀念的成形,除了「本質意義」的 
發展具足外,亦不可忽略「發生意義」的影響。因此本文主要討論重點,鎖定在 
儒家「無為」思想發展譜系的建構及其中心意義之重新詮釋上。歷來研究者在進 
行儒道「無為」思想的討論時多有慧見,然尚未有學者對「無為」思想的成形及 
衍化進行歷時性的觀照。本文即亟欲另闢蹊徑,權且擺落「無為」研究之學術史 
的籠罩,重新以「無」的原始思想性質為線索,耙梳儒家「無為」思想與「無為 
而治」的時代主張,並嘗試給予一恰當的學術定位。 
同時,以往針對「無為」議題的研究,不管是儒家或道家體系,研究者很自 
然就會從「為」的實踐性來進行思考,故「無為」就必然成為「無所作為」或「超 
越作為」的指涉;然不管是「無所作為」或「超越作為」都不是儒家一貫強調的 
重點,涉入於儒家思想中進行詮釋時亦多有窒礙難行之處。因此筆者嘗試建構, 
孔子所謂「無為而治」的基本精神與實際義涵應由「中」行而顯。也就是說,儒 
家「無為而治」所謂的「無為」義,應是擺落偏執兩端之「有」,而後所達致之「中 
道」的「無為」義涵。 
 
關鍵詞:儒家思想、「無為」、「無為而治」、「中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