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 |
論儒教的俗世性格:從李紱的〈原教〉談起, 思想史, 1, pp59-84 |
2013 |
後現代主義與中國新史學的碰撞, 歷史研究, 5, pp24-32 |
2012 |
研究儒教的反思, 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-日本大阪: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研究中心, 8, pp27-40 |
2011 |
清末民初儒教的「去宗教化」, 古今論衡, 22, pp33-60 |
2010 |
蛻變中的「思想史」:一個史學觀點的考察, 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-日本大阪: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センタ, 5, pp327-354 |
2008 |
追求倫理的現代性——從梁啟超的「道德革命」談起, 新史學, 19, 4, pp77-120 |
2005 |
閱讀理論與史學理解, 新史學, 16, 2, pp153-184 |
2003 |
「歷史若文學」的再思考, 新史學, 14, 3, pp81-121 |
2002 |
「文本」(text) 與「真實」(truth):試論德希達 (Derrida) 對傳統史學的沖擊, 新史學, 13, 3, pp43-77 |
2000 |
「聖賢」與「聖徒」:儒教從祀制與基督教封聖制的比較,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, 71, 3, pp509-561 |
1999 |
毀像與聖師祭, 大陸雜誌, 99, 5, pp1-8 |
1999 |
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:試論「新史學」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,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-(香港), 新, 6, pp263-285 |
1998 |
《野叟曝言》與孔廟文化, 當代, 126, pp74-85 |
1997 |
作為宗教的儒教:一個比較宗教的初步探討, 亞洲研究-香港, 23, pp184-223 |
1995 |
The Confucian Temple as a Ritual System,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, 25, 2, pp115-136 |
1994 |
學術與信仰: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, 新史學, 5, 2, pp1-82 |
1994 |
孟子的「四端說」與「道德感說」, 大陸雜誌, 88, 5, pp1-3 |
1993 |
權力與信仰:孔廟祭祀制度的形成, 大陸雜誌, 86, 5, pp8-34 |
1993 |
孔廟的解構與重組:轉化傳統文化所衍生的困境, 當代, 86, pp120-133 |
1990 |
道統與治統之間:從明嘉靖九年孔廟改制談起,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, 64, 4, pp917-941 |
1989 |
理學、考據學與政治:以《大學》改本的發展為例證,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, 60, 4, pp889-916 |
1987 |
Chu Hsi Versus Lu Hsiang-shan: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,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, 14, pp179-208 |
1987 |
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:政治化的「道統觀」,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, 58, 1, pp105-132 |
1987 |
「學案」體裁補論, 食貨月刊, 16, 9/10, pp18-21 |
1987 |
「道德自主性」與「責任倫理」:康德與韋伯的分岐點, 當代, 58, 1, pp136-138 |
1985 |
韋伯 (Weber) 論中國的宗教:一個比較研究的典範, 食貨月刊, 15, 1/2, pp32-48 |
1984 |
所謂「道德自主性」:以西方觀念解釋中國思想之限制的例證, 食貨月刊, 14, 7/8, pp77-88 |
1984 |
「學案」體裁產生的思想背景:從李紱的《陸子學譜》談起, 漢學研究, 3, pp201-221 |
1981 |
論「方法」與「方法論」:以近代中國史學意識為系絡, 食貨月刊, 8, 2, pp17-28 |
1980 |
梁啟超的終極關懷, 史學評論, 2, pp85-99 |
1977 |
論卡爾‧曼罕的「相關論」, 食貨月刊, 7, 6, pp291-296 |
1976 |
「分析歷史哲學」的形成及背景,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, 8, 6, pp31-34 |
1975 |
歷史相對論的回顧與檢討:從比爾德 (Beard) 和貝克 (Becker) 談起, 食貨月刊, 5, 2, pp60-75 |
1974 |
歷史解釋與通則的關係:韓培爾 (Hempel) 觀點的檢討, 食貨月刊, 4, 8, pp345-365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