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休教師,約聘研究員 | |
姓名 | 戴 景賢(約聘研究員11/8/1~112/7/31) |
聯絡電話 | 07-5252000-3061 |
電子郵件 | chinghsientai@gmail.com |
職稱 | 教授 |
授課領域 | (一)學術原理與方法類哲學原理、史學方法專題討論、比較史學專題討論、文學批評之理論與實踐、西方美學思想專題討論、藝術之哲學與科學研究專題討論、文史資料討論、論文寫作指導(二)思想史類中國思想史、先秦子學思想綜論、先秦子學流派綜論、先秦名學專題討論、先秦道法思想專題討論、先秦兩漢道家思想、魏晉思想專題討論、宋明思想專題討論、中國政治思想專題討論、中國倫理思想專題討論、清代義理思想發展之脈絡與其形態、章實齋研究、戴東原研究、孔子思想與世界文明、孔子與論語、西方近代思想專題討論(三)學術史類中國學術史概觀、中國學術流變史專題討論、經學史專題討論、宋明理學概論、魏晉學術思想專題討論、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、近三百年學術史專題討論、清代學術概論、清代學術史專題討論、中國近代學術史導論(四)斷代史與專題史類中國上古史專題討論、中國政治制度與文化、中國近現代智識階層史導論、「近代」之興起及其思想特質(五)專書與專題類莊子、莊子專題討論、文心雕龍、文心雕龍專題討論、文選學專題討論、唐宋古文專題討論、近思錄、李白詩、美學思想專題討論、近代學術專題討論、中國近代學術專題討論 |
研究專長 | 中國思想史、中國學術史、文學批評與美學、西方近代思想 |
簡介 |
---|
一、計劃報告
1.2011年3月,《王船山性理思想之建構與其對於船山史論之影響》,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。(二年期計畫,NSC97-2410-H-110-040-MY2)
2.2009年1月,《明末以迄清中儒學發展所內涵之認識論課題及其引生之學術效應》,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。(NSC96-2411-H-110-006)
3.2008年1月,《論戴東原章實齋認識論立場之差異及其所形塑學術性格之不同》,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。(NSC95-2411-H-110-011) 4.2008年1月,〈如何界定與澄清「國民核心素養」概念中之「人文素養」問題〉,國科會「國民核心素養」專案研究補助人文組成果報告。 5.2006年10月,《先秦諸子家言發展過程中所逐漸形成之經子分野觀》,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。(NSC94-2411-H-110-015) 6.2005年10月,《《老》《莊》二書之哲學性及其與古代文化背景之關連》,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。(NSC93-2411-H-110-012) 7.2005年10月,《先秦子學發展與中國早期宗教之關係》,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。(NSC92-2411-H-110-021) 8.2004年10月,《先秦子學發展之社會基礎與相關之多元文化因素》,國 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。(NSC91-2411-H-110-006) 9.2003年10月,《中國先秦子學思想之基本議題及其發展脈絡》,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。(NSC90-2411-H-110-027) 10.2002年10月,《中國學術起源及其原初特質研究》,國科會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。(NSC89-2411-H-110-020) 二、其他 1.2012年11月24日,〈中國文化隱含的創造優勢〉,南方報業集團專訪。 2.2012年2月20日,〈紀實專訪〉,吉林衛星電視台《回家》欄目。 3.2005年12月25日,〈歲末專刊專訪戴景賢教授〉,《南方報業集團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》專訪。 4.1991年9月25日,〈從學賓四師二十年之回憶〉,臺北:聯合報副刊。 |
計畫類別 | 年度 | 計畫名稱 | 參與人 | 職稱/擔任之工作 | 計畫期間 | 補助/委託或合作機構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國科會計畫 | 2014 | 朱子理氣論之系統建構、論域分野及其有關「存有」之預設(一) | 戴景賢 | 主持人 | 2014.08 ~ 2015.07 | 科技部 |
國科會計畫 | 2013 | 張橫渠之二重性論及其對於朱子理論建構所產生之影響 | 戴景賢(特聘教授102.8.1~105.7.31) | 主持人 | 2013.08 ~ 2014.07 | 科技部 |
國科會計畫 | 2012 | 論船山演化觀中「目的性原理」之消解及其所衍生之思想效應(三) | 戴景賢(特聘教授102.8.1~105.7.31) | 主持人 | 2012.08 ~ 2013.07 | 科技部 |
國科會計畫 | 2011 | 論船山演化觀中「目的性原理」之消解及其所衍生之思想效應(二) | 戴景賢(特聘教授102.8.1~105.7.31) | 主持人 | 2011.07 ~ 2012.08 | 科技部 |
國科會計畫 | 2010 | 論船山演化觀中「目的性原理」之消解及其所衍生之思想效應(一) | 戴景賢 | 主持人 | 2010.08 ~ 2011.07 | 國科會 |
其他計畫 | 2009 | 國立中山大學卓越教學小組子計畫「『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』教學改進及教材製作計畫」 | 戴景賢 | 主持人 | 2019.01 ~ 2019.12 | |
其他計畫 | 2008 | 國立中山大學卓越教學小組子計畫「中國近現代智識階層精神特質之轉變及其與世變之關係」 | 戴景賢 | 2018.07 ~ 2018.12 | ||
其他計畫 | 2007 | 國立中山大學卓越教學小組子計畫「近代學術思想史教學」 | 戴景賢 | 2017.09 ~ 2017.12 | ||
國科會計畫 | 2007 | 明末以迄清中儒學發展所內涵之認識論課題及其引生之學術效應 | 戴景賢 | 主持人 | 2017.08 ~ 2018.07 | 國科會 |
國科會計畫 | 2006 | 論戴東原、章實齋認識論立場之差異及其所形塑學術性格之不同 | 戴景賢 | 主持人 | 2016.08 ~ 2018.07 | 國科會 |
其他計畫 | 2006 | 國立中山大學卓越教學小組子計畫「清代中期之史學與經學」 | 戴景賢 | 2016.07 ~ 2016.12 | ||
國科會計畫 | 2005 | 先秦諸子家言發展過程中所逐漸形成之經子分野觀 | 戴景賢 | 主持人 | 2015.08 ~ 2016.07 | 國科會 |
其他計畫 | 2005 | 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: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──子計畫五:人文素養研究 | 戴景賢 | 2015.01 ~ 2017.01 | ||
國科會計畫 | 2004 | 《老》《莊》二書之哲學性及其與古代文化背景之關連 | 戴景賢 | 主持人 | 2014.08 ~ 2015.07 | 國科會 |
國科會計畫 | 2003 | 先秦子學發展與中國早期宗教之關係 | 戴景賢 | 主持人 | 2013.08 ~ 2015.07 | 國科會 |
國科會計畫 | 2002 | 先秦子學發展之社會基礎與相關之多元文化因素 | 戴景賢 | 主持人 | 2012.08 ~ 2014.07 | 國科會 |
國科會計畫 | 2001 | 中國先秦子學思想之基本議題及其發展脈絡 | 戴景賢 | 主持人 | 2011.08 ~ 2013.07 | 國科會 |
國科會計畫 | 2000 | 中國學術起源及其原初特質研究 | 戴景賢 | 主持人 | 2010.08 ~ 2012.07 | 國科會 |
類別 | 年度 | 獎項名稱 |
---|---|---|
校外榮譽 | 2012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「傑出研究獎」 獎勵 |
校外榮譽 | 2011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「特殊優秀人才」獎勵 |
校外榮譽 | 2010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「特殊優秀人才」獎勵 |
校內榮譽 | 2009 | 獲選為國立中山大學經驗傳承教師(Mentor) |
校內榮譽 | 2008 | 獲選為國立中山大學經驗傳承教師(Mentor) |
校內榮譽 | 2008 |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教師教學研究獎勵 |
校內榮譽 | 2007 |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教師教學研究獎勵 |
校外榮譽 | 2000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獎助(此種獎勵2000年後停辦) |
校外榮譽 | 1998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獎助 |
校外榮譽 | 1997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獎助 |
校內榮譽 | 1997 |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績優獎 |
校外榮譽 | 1996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獎助 |
校外榮譽 | 1991 |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獎助 |
校內榮譽 | 1988 | 國立中山大學傑出教學獎 |